大家看到这张照片,可能会感到一丝不敢相信,它竟然是一张真实的照片。照片中的人物分别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,以及抗日名将杜聿明和他的夫人曹秀清,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7月。看似普通的一张合影,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。杨振宁与杜聿明之间的关系并非普通的朋友或同事,而是亲家关系。杨振宁的妻子正是杜聿明的长女,杜致礼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张照片是在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时拍摄的,照片中的一些细节,恰恰展示了那个历史瞬间的情感与紧张氛围。
在这张照片中,杨振宁的肢体语言尤为引人注目,他看上去明显有些局促和紧张,不自觉地在抠着手指,身体微微僵硬,显然在面对岳母曹秀清时显得格外谨慎与恭敬。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聿明,他站得轻松自然,右手夹着香烟,眉眼间流露出对见到女婿的愉悦与骄傲。显然,杜聿明对于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,同时他也非常高兴能够和杨振宁第一次正式见面。此刻的杨振宁显得有些“迷茫”,但他和杜致礼的这段感情已经悄悄酝酿起来,成了后来的一段佳话。
展开剩余78%杨振宁与杜致礼的爱情故事也十分浪漫,两人的相遇充满了命运的巧合。回顾他们的相识,最初要追溯到西南联大时期。1944年初夏,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取得了硕士学位,并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留美公费生。然而在赴美之前,他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,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担任起了数学教师。在这里,他遇见了杜聿明的长女——杜致礼。当时的杜致礼仅17岁,是杨振宁的学生,但两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师生。那时的杨振宁腼腆、羞涩,完全是个“害羞的大男生”。杜致礼曾回忆道,杨老师当时看起来特别害羞,而他们之间也仅仅只是偶尔的课后交流,杨振宁也只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过渡的职业,没想到这段缘分却为之后的婚姻埋下了伏笔。
五年后,命运将他们带到了美国。在1945年8月,杨振宁从昆明出发,前往印度,再转机前往美国留学。这一别让他不得不与家人告别,杨振宁一生难忘的场景就是那天与父亲在车站的告别。杨振宁回忆说:“当时我坐进了很拥挤的公共汽车,起初还能看到父亲在车窗外挥手告别,可几分钟后他便被人群淹没。当我在车上与同学们交谈时,注意力已转移到其他事情上,然而一位美国人忽然让我透过车窗看,才看到父亲仍站在那里,满脸焦虑,穿着长袍,瘦削的身影已经不再年轻。看到这一幕,我忍不住泪如雨下。”
在美国的日子里,杨振宁顺利进入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,攻读博士学位,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,他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。然而,命运的巧合再次将他和杜致礼联系在一起。1949年圣诞节,杨振宁偶然走进了普林斯顿唯一的中餐馆,竟然意外地与杜致礼重逢。杨振宁回忆起那一刻依然激动万分,他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:“我并不知道她也在美国,刚好那天我走进了餐厅,如果早到或晚到,我们就错过了这次相遇。我深信这是上天的安排。”
那么,杜致礼又是如何来到美国的呢?1947年,杜聿明因健康原因被允许前往美国治疗,于是他决定带上正在北平辅仁大学就读的杜致礼一同前往。但在上海出发前夕,杜聿明突然被蒋介石政府阻止出境。最终,杜致礼只能独自一人赴美,最初她在宋美龄的母校——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。1949年初,杜致礼父亲被俘,她也因为失去经济支持而转学到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学习英国文学。
杜致礼和杨振宁的缘分终于在美国结下了硕果。两人逐渐从朋友发展为恋人,并在1950年8月举行了婚礼。婚后,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杨振宁与杜致礼的感情稳定、深厚,然而杨振宁一直渴望回到祖国探望亲朋。1963年,杨振宁成功帮助岳母曹秀清返回北京与丈夫杜聿明团聚,自己也因此更加渴望回到祖国。
时隔八年,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,杨振宁终于有机会回到北京。那一年,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杨振宁与杜聿明全家举行了宴会。席间,周总理幽默地调侃道:“都说女婿最亲,坐到女婿旁边去,丈母娘爱女婿嘛。”这不仅是一段充满历史感的照片,也标志着杨振宁与祖国重新连接的历史时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